您好,欢迎来到21444下载网手游网!

当前位置: 21444下载网游戏攻略 > 游戏资讯 > 哪吒的故事(《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故事问题)

哪吒的故事(《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故事问题)

时间:2019-02-02 05:02:51 来源:21444下载网

哪吒的故事(《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故事问题),给大家带来详细的哪吒的故事(《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故事问题)介绍,大家可以阅读一下,希望这篇哪吒的故事(《哪吒之魔童降世》的故事问题)可以给你带来参考价值。

如果按麦基给故事定下的最高标准-反讽-来看,《魔童降世》的主题几乎可以说是完美的。主题的两个对立面-哪吒和敖丙-最终走向了内心需求的反面,哪吒由邪向正,敖丙由正向邪,两人的碰撞恰似阴阳相汇,造成宇宙大爆炸,最终获得新生。主题的这个特质证明《魔童降世》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叙事风格,而且实现得很好,在提倡讲中国故事的今天,这就是最好的榜样吧。但是《魔童降世》作为一部典型的“人物成长”电影,故事的主角哪吒作为典型的曹雪芹所称赞的“邪”人,其人物转变仍有不太通畅之处,而这个不通畅之处又处在情节最关键的地方,使得哪吒的形象受到影响,值得讨论。

这句话代表着人物的升华,意味着哪吒对自我良心的认同超越魔丸身份所带来的困扰,不再在乎别人的眼光,主动选择为善,变成了和以前完全不同的人。这句话实现了电影的前提—自信克服了自卑。前提的变体是:天生为魔的哪吒因外人的歧视而不断发怒破坏,直到知晓了父亲作出的牺牲,才明白自己是谁不取决于外人的看法,而取决于自己的行动。

哪吒从“自卑”到“自信”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但是现实地来看,这个过程对一个三岁的孩子来说太难了,很多成年人都做不到不顾别人的眼光生活。当然,哪吒(包括敖丙)是天生异物,早熟勉强说得过去。更重要的是,哪吒是的自信从何而来呢?

哪吒接下来的话回答了这个问题:“这是我爹教我的道理!”

但是哪吒的自信真的从李靖这句话而来吗?

三岁宴上李靖对哪吒说:“你是谁只有你自己说了才算”。但是这句提示主题的话出现得时机不对,它在情节进展中太靠后了。而且哪吒当时处于悲伤郁闷的心境中,镜头并没有过多地呈现这句话对哪吒的启发作用。观众此时被哪吒即将到来的爆发吸引着,很容易忽略这句话的意义。总而言之,这句话当时并没有成为镜头的重心。

这句话出现的时机不对,且没有成为这一场戏表达的重点。

通常,剧本的主题需要在前十分钟(《救猫咪》的观点)通过某个场景或某句台词呈现,当然这样说有些八股,《肖申克的救赎》的主题(反体制化)就出现在中间部分。但不可否认的是,较早揭示主题更有利于观众理解剧情,同时对于《魔童降世》这种“个人成长”类电影来说,最好提前预示主人公所要做的选择,否则观众无法形成期待。这也正是《千面英雄》中“拒绝召唤”、“接受召唤”所具备的意义。“拒绝召唤”一般是出于对变化的恐惧而拒绝踏入新世界,“接受召唤”是暂时克服了心理障碍,踏进全新世界,开始英雄之旅。李靖的这句话本应该成为促使哪吒“接受召唤”的动力。

哪吒的痛苦是天生缺陷造成的。人格心理学认为,人要想获得幸福的生活,必须要学会接受自己的缺陷,不论是性格,还是财富、名誉上的。意思是说,人要承认自己有缺点并且已无法改变,不要因这些缺陷而否定自己,或为了弥补缺陷而不断给自己设定不可企及的目标,要学会和有缺陷的自己和睦共处。

哪吒面临的困境是“自身有被认同的渴望,但偏见无法让他获得认同”,这是他需要解决的问题。初始的哪吒不愿承认自己是怪物(不承认自己的缺陷),同时想让每个人都尊敬自己(不可企及的目标),就像父亲受所有人爱戴那样,却不能克制暴虐的脾气,反而伤害了更多的人,自身却对此一无所知。对于骄傲的哪吒来说,接受自己的缺陷必然要经历跌至谷底的失败,然后在一无所有时检讨自己以往的过失,从而明白自己为了那不可企及的目标失去了什么。也就是这个阶段,电影展现得并不充分。

哪吒的一无所有出现在逃离三岁宴之后,他手捶树干,绝望、痛苦、愤懑、不解。后悔则出现于猪猪释放影像之后,这是人物转变的关键节点。电影只有两三个镜头交代哪吒之后的行动:哪吒盯着手里的替身符,化为一道火球返回。通过这寥寥无几的镜头,观众只能领会到哪吒感动于父亲的牺牲哪吒的故事,却无法看到哪吒的反省。更何况此时陈塘关岌岌可危,观众揪心于陈塘关的命运,更不可能思考哪吒此时在想什么,导致此刻主题的教育功能丧失了。

哪吒通过替身符理解了父亲的苦心,但是观众看不到哪吒对自身过错的反省

电影铺垫了哪吒跟随太乙真人修行时无法控制力度的情节,随后就出现了哪吒为了追水妖肆意破坏百姓财物的行为。对于这一件事(包括之前要杀了孩子王一事),哪吒也是缺少反省的。

哪吒救回小女孩,却遭陈塘关百姓误解,甚至要暴起伤人,幸亏被父亲和太乙真人阻止。之后李靖发现误会了哪吒,决定向百姓说明原委。这里存在的问题是,李靖急于给孩子洗清污名,却把哪吒破坏百姓财产的事儿揭过了,没有就此事教育哪吒,哪吒反省的机会再次丧失了。

“容易把好事办砸”是哪吒现阶段的能力缺陷,不管哪吒承不承认,他都应该有这个意识,以便为之后更大的转变作准备。

李靖应该向哪吒展示孩子的破坏现场,然后再说我相信你,三岁宴上会为你说明一切。哪吒自然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根据前面所说的哪吒的转变所需要的合理逻辑,则故事如果这样改动:

哪吒知晓了自己是魔丸,意识到陈塘关百姓说的话是对的,自己永远不可能取得他们的认可,在生日宴上对他们大开杀戒(哪吒针对的目标一定要是陈塘关百姓),被父母和太乙真人阻止,却误伤父亲(从前面的剧情可知,哪吒与李靖绝对是父慈子逆的关系,哪吒不应该首先针对李靖,他最痛恨的是看不起自己的人),中了乾坤圈后逃离现场,然后看到猪猪释放的影像,明白了父亲的苦心,后悔不已,匆忙返回,看到敖丙给陈塘关造成的惨状,才明白自己给别人带来了多大的伤害,心中开始自责哪吒的故事,继而想起了父亲之前说的话:你是谁只有你自己说了才算。

是不是就更加合理流畅许多,情感的冲击力也更强呢?我认为是这样的。

哪吒大闹三岁宴、李靖所做的牺牲促使哪吒英雄归来这一情节使故事之前设置的核心矛盾—哪吒与陈塘关百姓的矛盾—突然旁落了。这场戏中哪吒的破坏行为是直接针对父母(父亲引起的仇恨最大)的,后面被父亲感动也是亲情因素,社会关系因素不见了。如果掐断大闹三岁宴之前的内容往后看,我想大多数人都会以为这个剧的主要矛盾是哪吒和父亲的冲突吧。

电影最后哪吒被天雷击得只剩下魂魄,终于受到百姓的跪拜认可。这一段其实是也是有一些问题的,百姓的转变程度太过了,不久前他们还对哪吒深恶痛绝。

代入百姓的视角看,哪吒英雄归来更多的是为了营救父母吧。当然百姓毕竟得救了,理应感激,但哪吒为百姓可以牺牲生命的高尚人格就没有得到充分展现了。

前一刻还在痛恨哪吒的百姓,此时全部跪拜哪吒,近乎虔诚,电影中的百姓并没有自己的尊严。从之前的情节看,可能还有一丝可恶。

此时的情节是否可以让李靖夫妇不在场呢?这样哪吒的行为就更加高尚了。虽如此,这样的要求还是太细了,但对《魔童降世》这样优秀的影片来说,这种要求应该不算过分。

这里反映了一个剧本创作中非常容易出现的疏漏—编剧懂了,剧中人没懂,观众…或许懂了。

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基本是由于情节进展太快导致的。尤其是高潮发生时,剧势不可阻挡,行笔脱缰,直奔目标而去,忽略了路边风景。越是这种在这种时刻创作越应该谨慎。因为发生重大剧情的时刻,也是影响最多人物命运的时刻,每个人面对极端情势的想法都是不同的。这一点在剧情开始争夺灵珠时做得很好。

麦基的“节拍点”概念在高潮戏中应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节拍点是麦基认为的构成故事的最小单元。几个节拍点构成一个序列,几个序列构成一个段落,几个段落构成一幕,几幕(不一定是三幕)构成完整的故事。

高潮戏中,每写一个节拍点,就要充分考虑它对所有相关人的影响,然后再安排下一个节拍点,如此可以避免许多不合理之处,也会省下很多精力。

申公豹告诉哪吒他是魔丸,哪吒相信了。

充分考虑哪吒当时的处境,即使申公豹将原本情形复现出来,哪吒也不会相信的,因为他正期待着生日宴以及陈塘关百姓愧疚的神情,更重要的是他还期待着好友敖丙的到来。此时申公豹告诉他你是魔丸,天性本恶,明天就会被天雷轰杀,哪吒会这么容易相信一个陌生人的话么?把这话当成无稽之谈应该是更为合理的反应。

这是一个关键场次,应该是作戏的地方,故事给省略了。编剧应该营造哪吒的半信半疑状态,哪吒从父母口中听到自己的身世是最有效的做法,因为这样的打击才是最致命的。编剧不应该放过任何一个锤炼主人公的机会,以便让主人公在困境中挣扎,最后做出自己的选择,这才是展示人物性格弧线转变的最佳方法。《国土安全》、《绝命毒师》是践行这个原则的典范。

闽ICP备17016331号-4 Copyright 21444下载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21444下载网温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戏,拒绝盗版游戏,注意自我保护,谨防受骗上当,适度游戏益脑,沉迷游戏伤身,合理安排时间,享受健康生活! 联系我们: